2016年12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截至2017年底,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66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达到755项,县(市、区)平均达到656项,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4.7%。
今年1月23日,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审议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中央深改办建议向全国复制推广浙江经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目前,“最多跑一次”在全国不少地区得到推广,各地区都把“最多跑一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环境的的重要内容。
所谓“最多跑一次”,指的是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一件事情”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的全过程一次上门或零上门即可。“最多跑一次”是一句很普通的口号,引发的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怎样,政府是主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的运作状态和服务效率。毋庸讳言,很多地区营商环境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互相扯皮、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缩手缩脚,流程繁琐、审批过慢等问题。一些部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使不少政策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尽管支持政策接二连三,但落实不到位,企业不知晓,特别是在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办事时限、主动服务方面欠缺,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戳营商环境建设的痛点。改革审批制度,缩短办事时限,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
那么怎样通过“最多跑一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而优化营商环境?借鉴浙江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着力点:
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以便民提效为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最多跑一次”就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解决群众最为诟病的“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问题,节省群众和企业办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要以简政放权为先导,梳理事项清单,统一事项名称和办理流程,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事项清单,做到“六个一律”,即向企业和社会充分放权,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企业投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其他同类地区已取消的审批项目,本地一律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除国务院明确规定外,原则上一律取消;已改为备案的事项,一律不得搞变相审批。
要建立清单公开制度,提高政务公开水平,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深化细化办事指南,通过网站、告知单、微信、微博等,全面翔实公开办理条件、材料、流程、时限、咨询渠道、联系方式、收费标准、注意事项等信息,让群众和企业能够一次性获得详细和充分的办事信息。
要改变政府的办事程序,推广“一窗式服务”,简化环节,缩短时限。归并审批职能,加大窗口授权力度,减少内部环节,提高即办事项比例。由受理窗口直接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批,能办结的当即办结,免除办事者在不同窗口和部门之间奔波,重塑政府内部的工作流程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再造审批流程,开展涉及多部门事项联合办理,探索打破部门界限,实行综合受理、部门联动、集成服务,构建“一窗式”联合办理新机制。
要以“互联网+”为手段,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事项网上可办率,逐步推进材料电子化和标准化,实行网上预审、申报、受理、办理和网上反馈,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来回奔波问题,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力推进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要实施“多规合一”改革。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推进一个战略、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五个一”为主要特征的“多规合一”改革。把“多规合一”改革作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建立可持续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平台,推动由项目为主导向规划为主导转变,建立以规划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
要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建设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制定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企业问题收集处理制度,坚决整治政府部门不作为、虚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肃监督执纪,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立政务服务行政效能奖惩机制。加强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社会监督,拓宽社会评议和投诉渠道,实现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实时监督。
摘自 启东视野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