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解读|李曜坤:高质量推进政府绩效评价工作

发布时间:2022-11-24来源: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访问次数:48

解读|李曜坤:高质量推进政府绩效评价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这对提高政府综合行政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政府绩效评价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与履职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历经多次演变。评价观念上,逐步从注重经济实绩的GDP导向向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导向转变。评价框架上,逐步从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四大类10余个方面的专项评价发展到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六大类30余个方面的专项评价。评价制度上,逐步从“述职评议制”向“绩效考核制”与“行政问责制”转变。

在政府绩效评价工作不断优化的同时,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评价理念有待深化。政府绩效评价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有必要在注重行政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基础上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评价导向。二是评价主体可适当拓展。目前,主要依靠党委政府专职部门实施专项评价,尚未形成专职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相互配合制约的机制。三是评价方式需要适当改进。各地各部门通常采用年终一次性集中考评,缺少动态化与全流程评价机制。评价方法侧重民主测评、个人谈话方式,在实绩评测与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面考察不足。四是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有待加强。现行指标中综合描述性指标较多,领域实绩性指标较少。同时,分类评价和差异性评价不足,尚未契合不同地区差异化发展形成“因地考核、因需评价”机制。五是评价结果运用应更加充分。评价结果同干部奖励激励与问责追责紧密衔接的机制尚不健全,同时针对结果异议的反馈、申诉和复议机制有待完善。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发挥好绩效评价对于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导向与支撑作用。



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绩效评价导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治理绩效评价导向,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对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求,围绕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用规划引导社会预期、用政策保障社会公平、用法律和监管规范社会秩序目标,突出对政府行政领导能力、科学发展能力、创新驱动能力、风险驾驭能力与开放共享能力的评价,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监管型、智慧型政府建设。



二、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工作体系


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专职部门、主管部门与专业性机构联动协作机制,探索完善政府绩效评价联席会议制度,设置议事职能机构,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考核评价工作。研究制定新时期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纲要,明确各类主体参与评价的标准化程序与制度性规范,构建党领导下的政府、智库、行业组织、领域专家、专业技术支持部门联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众评议机制,构建中国特色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法治环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法定,完善依法行政、依规评价制度,使政府权责清单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率先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保障性领域构建政府绩效评价的法治化环境,对各类评价主体权责依法进行界定、审查与监督,强化评价过程中各部门责、权、利的高度统一。



三、强化政府绩效评价技术规范


构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流程,对政策立项、任务落实、执行监管、社会反馈等重点环节进行针对性评价,形成环环相扣的全流程评价工作链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支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评价时效性与准确性,把以往定时定点的静态数据点转变为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链进行实绩监测与问题研判。综合运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差异化比较分析等多样性评价方法,提升常态性评价质量,提高即时性评价效率,强化全链条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工作全面性与客观性。



四、推进高水平政府绩效评价专家队伍建设


鉴于政府治理领域与行政绩效评价内容的日趋专业化,可定向培养专业性评价人才,在智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公益性社会组织中建立培育、发现和选拔高层次专业化评价人员的机制,形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数量相对稳定的专家人才队伍。持续完善政府采购专业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服务的机制,进一步拓展采购服务的领域与类型,结合评价领域邀请智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参与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持续拓宽评价工作的支持渠道,使更多社会性评价人才脱颖而出。



五、强化政府绩效评价结论的有效运用


将评价结论同干部问责追责与奖励激励紧密挂钩,依托政府治理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健全行政问责追责制度,根据评价结论强化全流程问责、溯源性追责与动态性奖励激励机制。加强评价结论和运用情况公开,通过政府网站、权威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途径,将评价结论、结果等级、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注重听取收集公众意见与建议,形成信息发布、公众评议、问题改进、政策优化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曜坤)

2022年11月21日15:29 北京 中国经济时报官方账号


END



文 | 李思思

编辑 | 周靖